故縣鎮有個神樹村,神樹救過曹操的命。 我的老家在靈寶市故縣鎮,小時候聽大人講,黃河岸邊有一個自然村叫神樹村,村中有一棵古槐。三國時期,馬超追殺曹操,報仇心切,一槍刺在樹上,扎得太深,待長槍拔出時,曹操已逃遠,槐樹救了曹操一命。后來,曹操就封這個村為神樹村,F今,那棵2000多年樹齡的古槐已枯萎,神奇之處是一棵新樹從古樹中間生出,樹齡也有300多年了,形狀與古樹相似,樹身仍保留有槍刺的印痕。 傳說是真是假,無從考證,但是古槐的模樣已印在我的腦海,時至今日,時常想起。其實,很多時候,想念一棵古樹,實則是回望故鄉。離開故土的時間越長,異鄉的距離越遠,老家之種種,記憶之點點,都蘸滿了濃濃的鄉愁。無論是村頭或巷尾的那棵古樹,還是院中或墻外的那棵古樹,離開家鄉幾十年過去了,它們依舊是原來的樣子,變化的只是我。 由于對古樹懷有特殊的情感,每次遇到古樹,忍不住久久凝視,細細端詳,輕輕撫摸,緊緊擁抱。前些天,隨單位的領導同事一起去陜州區觀音堂鎮七里村觀瞻一棵古槐。古槐有2000余年樹齡,飽經風霜,蒼勁古拙。文學名家梁衡對此樹頗有偏愛,專門撰寫散文《死去活來七里槐》,收錄在《樹梢上的中國》一書中,講述古樹背后的人文歷史故事。 踏遍崤函大地的溝溝嶺嶺,追尋古樹千百年來的動人故事。在崤函大地上,還有許多如故縣神樹、七里古槐一般歷經滄桑、鮮為人知的參天大樹。據不完全統計,三門峽市現有古樹名木816株,其中城市古樹名木為16株,大部分古樹名木分布于廣袤農村,主要樹種有國槐、皂角、黃楝、七葉樹、欒樹、側柏、紅豆杉、鐵杉、珂楠、文冠果、五角楓、流蘇等,分布范圍涉及60個鄉鎮162個行政村。 義馬市東區街道苗元社區方家組一棵櫸樹已有600多年的樹齡,古代科考者多來拜謁,祈愿“中舉成材”。澠池縣南村鄉西山底村3700年樹齡的“黛眉周柏”至今仍枝繁葉茂。湖濱區高廟鄉唐洼村一處土丘上的古柏掛滿了紅布條,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樹齡,1982年八一電影制片廠的電影《天山行》劇組先后多次到此取景拍攝。靈寶市川口鄉洼里村“九橡一枹”古樹群,諧音“九象一豹”,有著“十全十美”的美好寓意。盧氏縣文峪鄉吳家溝村生長著一棵古核桃樹,200多年樹齡每年仍然碩果累累,能結200多斤核桃……一棵棵屹立在崤函大地上的古樹,歷經風雨滄桑,閱盡人世芳華,承載了人們的鄉愁情思。 古樹雖老,至今仍在默默地付出與奉獻。在三門峽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(高新區)大王鎮后地村,有一片一眼望不到頭的古棗林,足有4000余畝,500年以上樹齡的古棗樹近6萬棵。一棵棵棗樹倚天拔地、虬枝盤曲,開花結果,生生不息,年復一年地回報著辛勤勞作的人們。后地村民以棗為生,房屋避開棗樹建,道路繞著棗樹修。樹滋養著人,人呵護著樹,人與樹和諧共生。古老的棗樹,成了村民的“致富樹”“幸福樹”。 經歷風云的變幻、歲月的流轉和歷史的變遷,許多村莊的舊房屋已無痕跡,只有這一株株蒼勁的古樹,始終屹立在天地間。一棵古樹,訴說一段凝聚的往事;一棵古樹,封存一代人不滅的記憶。古樹飽受風吹雨打,霜雪摧殘,歷盡苦難而存活至今,頑強地吟唱著生命的長歌,令人不得不敬畏。古今描寫贊美樹木的文章、詩句數不勝數。曹操在《觀滄!分袑懙溃“樹木叢生,百草豐茂。”孟浩然在《過故人莊》里感言:“綠樹村邊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中學語文課本尤其喜愛茅盾的《白楊禮贊》、陶鑄的《松樹的風格》,這些優美的詩文或托物言志,或借樹喻人,叫人念念不忘。 家鄉在豫西,多丘陵山地。行走于野外,不經意間看到一棵棵碗口粗的樹生長在溝邊、崖壁、巖縫、墻隙,它們耐寒、耐旱,鉚足勁筆直地向上生長,由幼樹到大樹、由大樹到老樹。經歷歲月的洗禮和年輪的疊加,或許百年以后,它們又會成為古樹。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,樹在生長,人在成長。人與古樹頗有相似之處,人這一生,何嘗不是一個不斷適應環境、改造環境的漫長過程,在風雨里年年經歷春天的萌芽、夏天的茂盛、秋天的凋零和冬天的干枯,在這個輪回過程中逐漸學會正確面對,戰勝自我,走向成熟。 人應當像古樹一樣活著,活著是一道美麗的風景,死了依然是錚錚鐵骨,屹立不倒。人應當像古樹一樣活著,扎根泥土,腳踏實地。人應當像古樹一樣活著,縱然貧瘠,頑強生長。人應當像古樹一樣活著,櫛風沐雨,挺直腰桿。人應當像古樹一樣活著,淡然處之,安之若素。 ( 編輯:tln ) |
家鄉的古樹
□何東升
來源: 發布日期:2023-11-01 打印
